做夢是睡覺時最神秘的一部分,即使是現代科學仍然無法完全的解釋夢是如何發生的
但如果夢裡都是痛苦、害怕、傷心、被追趕的場景,我們通常稱之為惡夢。
偶爾做個惡夢或糟糕的夢很正常,但對某些人來說,不只做惡夢很真實、或是做惡夢嚇醒,頻繁做惡夢也打亂睡眠,影響到白天的生活。
什麼是惡夢
在研究統計中,多數的惡夢內容大概有五種頻繁出現的場景:1.墜落;2.被追趕;3.癱瘓無法動彈;4.遲到;5.親人或朋友去世。
惡夢主要在睡眠的快速眼動期發生,也就是夜晚的後半段。在做惡夢嚇醒後,通常能清楚地記得夢境中發生的事情,許多人會感到煩躁或焦慮。
醒來時還可能察覺到心跳加快、出汗等身體症狀,無法再入睡。
做惡夢正常嗎?
以年齡來區分,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偶爾做惡夢都很正常。大約有2%-6%的成年人則經常有惡夢的問題。\
在不同性別中,女性則比男性更容易做惡夢,特別是青春期到中年的這段期間。
一直做惡夢的原因是什麼
壓力和焦慮:像是經歷天災人禍後的悲傷、創傷,或是處在擔心的狀態,引發的壓力和恐懼,可能會引起惡夢。長期處於壓力和焦慮的人也更容易發展成惡夢症。
心理健康狀況: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例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抑鬱症、焦慮症、躁鬱症和精神分裂症,做惡夢的比率通常會更高。患有PTSD的人經常會有頻繁、強烈的惡夢,並在夢中重覆經歷創傷場景,不僅加重了PTSD的症狀,還會導致失眠。
藥物引起:某些影響神經系統的藥物,例如抗抑鬱藥、治療帕金森病或是幫助戒菸的藥物等。
睡眠不足:如果作息時間不正常或是沒有充足的睡眠時間,會增加惡夢的風險。
恐怖電影或小說:對一些人來說,睡前看恐怖電影或小說,是晚上惡夢的來源。
惡夢對白天活動的影響
經歷了一夜的惡夢後,許多人可能會感到白天的焦慮、緊張或憂鬱。這些情緒反應不僅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還可能影響工作表現、人際關係和日常決策。此外,惡夢可能導致睡眠質量下降,進而影響記憶力、注意力和創造力。
做惡夢何時該看醫生
- 當惡夢開始頻繁影響你的日常生活,像是睡眠中斷、日間焦慮或恐懼,或者影響你的工作和社交活動時,就是尋求醫生幫助的時候了。此外,如果你懷疑惡夢可能與某種心理健康問題相關,或者它們似乎與特定的創傷經歷相關,那麼就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健康評估。惡夢每週發生不只一次
- 惡夢會影響你的睡眠、情緒和/或日常活動
- 惡夢在你開始服用新藥物的同時開始
一直做惡夢要看什麼科,又如何治療
當惡夢開始嚴重影響個人的生活品質時,尋求專業醫療幫助變得非常重要。面對惡夢應該看什麼科?
- 心理科或精神科:這些科別的醫師可以幫助患者處理與惡夢相關的心理問題,如壓力、焦慮或創傷。他們可能會使用認知行為療法等心理治療方法來幫助患者重新評估和處理惡夢內容。
- 睡眠醫學科:專門處理各種睡眠障礙的醫生可以評估患者的睡眠模式,並提供睡眠治療建議。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進行睡眠監測,以確定是否存在如睡眠呼吸暫停等其他睡眠障礙。
- 神經科:如果惡夢可能與神經系統的問題相關,如癲癇,則可能需要神經科醫生的評估和治療。
-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是治療惡夢的一種有效方法。它通過改變人們對夢境的認知和反應來減少惡夢的發生。此外,像暴露療法和意象排練療法也被用來幫助患者重新處理和控制他們的夢境。
- 藥物治療:幾種類型的處方藥,醫生可能會推薦來治療惡夢,特別是心理健康問題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相關時。這些藥物可能包括抗抑鬱藥、抗焦慮藥或其他影響大腦化學的藥物。
- 生活方式的調整:改善睡眠習慣和減少壓力也是治療惡夢的重要部分。建立規律的睡眠模式、創建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避免睡前使用電子設備、進行放鬆訓練和運動都有助於減少惡夢的發生
10 招避免頻繁做惡夢
而夢境有好有壞,有時夢到恐怖的情境會讓人半夜嚇醒或是隔天還是不斷回憶,李信謙醫師表示,夢的內容會受到白天活動以及更久遠以前的記憶影響,偶爾做惡夢是正常的現象。要避免經常性做惡夢,美國睡眠基金會建議可諮詢醫師確定是否有夢魘症或是其他影響到睡眠品質的疾病,除此之外,根據《CNN》報導,以下十招可以幫助減少惡夢發生:
-
固定睡眠時間:每天保持穩定的作息時間,包括週末或其他不需要在特定時間醒來的日子。
-
睡前避免刺激:避免在睡前幾個小時播放可怕、令人痛苦或刺激的內容,因為它們可能會在睡眠中引發消極想法。
-
放鬆: 白天透過適當的運動可幫助在晚上睡得更好,晚上則可嘗試讓身心在睡前平靜地放鬆,例如輕度伸展運動、深呼吸或其他放鬆技巧。
-
減少酒精和咖啡因:飲酒會增加做噩夢的風險,咖啡因則是一種興奮劑,會打亂睡眠,並在想睡時讓大腦保持活躍。
-
打造適當睡眠環境:可嘗試營造一個黑暗、安靜、氣味宜人且溫度舒適的睡眠環境。
-
睡前避免進食:吃零食會促進代謝、大腦活躍,更可能會讓我們做惡夢,因此睡前二到三小時應避免進食。
-
檢查藥物:一些藥物可能會導致惡夢發生,若發現服用某種藥物後開始出現做惡夢或惡夢頻率增加時,可以與醫師討論。
-
記錄煩惱:可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每天記錄下煩惱的事情,寫日記有助於緩解惡夢發生及舒緩壓力。
-
聆聽白噪音:若不習慣在安靜中的環境睡眠,可以聽聽白噪音幫助舒壓、助眠。
-
檢視心理健康:有時候惡夢連連或重複做相同惡夢可能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情緒障礙造成,若持續做惡夢或是嘗試上述方法仍有限,建議可以尋求專家協助評估心理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