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安專欄
如今已經開學一個禮拜了,學生呈現不同情緒差異,一種是期待跟同學見面,一種是出現情緒焦慮,出現拒學、懼學等情形,又稱「開學症候群」
學生過了漫長假期,對於新的學期,要面對新的環境、同學、老師,甚至更多的課業壓力,可能出現身心不適症狀
開學前後,常有青少年因情緒低落、焦慮、失眠、食欲不振、惡心、心悸等狀況就診,這些問題已經影響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或學業表現。
會出現「開學症候群」,主因是壓力,有些學生擔心考試壓力、學業競爭,一想到就鬱鬱寡歡。
如果學生出現以下身心理狀況,應適當的支持和引導,包括家長、教師、同學的鼓勵和理解:
開學後如果學生表達不想上學,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家長需要從生理、心理、精神、環境和行為等多個層面進行觀察和分析,好好理解青少年的困境並提供適當的支持
建議可採取以下方法幫助青少年在新學期中調整生活作息和心態,收心並步入學習的軌道。
學生過了漫長假期,對於新的學期,要面對新的環境、同學、老師,甚至更多的課業壓力,可能出現身心不適症狀
開學前後,常有青少年因情緒低落、焦慮、失眠、食欲不振、惡心、心悸等狀況就診,這些問題已經影響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或學業表現。
會出現「開學症候群」,主因是壓力,有些學生擔心考試壓力、學業競爭,一想到就鬱鬱寡歡。
如果學生出現以下身心理狀況,應適當的支持和引導,包括家長、教師、同學的鼓勵和理解:
- 生理狀況:因作息時間改變,可能感到疲倦和乏力,尤其是習慣假期晚睡晚起的學生,需要一段時間來重新適應早起的學校生活。如果感到壓力,可能會出現頭痛或胃痛,一些學生會出現食欲減退或增加
- 心理狀況:對於新的學期、課業壓力或人際關係問題感到擔憂,因而感到焦慮或緊張。學生可能會出現情緒波動,容易感到沮喪、煩躁或憤怒,有些學生因擔心無法適應新環境或達到學術要求而感到自信心下降。
- 行為狀況:可能會出現逃避行為,包括不想上學、拖延寫作業或假裝生病,不想面對開學後的壓力。有些學生害怕與同齡人交流或參加社交活動,減少與同學互動,表現出社交退縮。
開學後如果學生表達不想上學,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家長需要從生理、心理、精神、環境和行為等多個層面進行觀察和分析,好好理解青少年的困境並提供適當的支持
建議可採取以下方法幫助青少年在新學期中調整生活作息和心態,收心並步入學習的軌道。
- 建立規律作息時間:家長應幫助青少年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包括固定的就寢和起床時間,穩定的日常作息可以提高專注力和學習效率,還有助於改善情緒和心情。
- 制定學習和活動計畫:家長可以與青少年一起制定合理的學習和活動計畫,包括學習時間、家庭作業時間、休息時間和課外活動時間等。計畫具有彈性,確保有足夠的學習時間,並給予適當的休息和放鬆,減少開學後的焦慮感。
- 營造積極的學習環境:營造適合安靜、整潔的環境,確保學習區域沒有過多的電子設備干擾。此外,家長可以鼓勵青少年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前準備好所需的材料、保持正確的坐姿等。
- 正向溝通與鼓勵:家長應該與青少年進行正向的溝通,了解他們對新學期的期待和擔憂;青少年可能會因為新的課程內容或人際關係而感到壓力,透過積極的交流來支持孩子,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
- 引導青少年設定目標:幫助青少年設立合理的學期目標,例如:改善某門學科的成績、參與某個課外活動或增強某項技能,不會讓青少年感到壓力過大,對新學期保持動力和興趣,提供清楚的目標方向。
- 強調健康的生活習慣:健康飲食、適當運動對學習和情緒管理非常重要。這些健康習慣可以增強體力和專注力,更好地應對學習和生活的挑戰。